经线是指垂直于纬线、与赤道成一大圆、由地球的两极点所在的线相交的线。也叫经圈、经幅、纬向线等。经线是构成地球上经纬网的线之一。全球划分为360度,每度中间夹了60分(陆地上也会有小数点),1分约等于1公里。经线的长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少(也就是在赤道处最长,极点处最短),全长约4万公里。经线每隔15度一分带有经线编号,便于船舶、飞机等快速定位。
而波腹经是经线的一种变形,是指南纬40度到南纬52度间的部分。由于地球形状不规则,波腹经线在南半球与南纬40度、52度的经线交汇点呈现额外的分叉和弯曲,像波浪起伏一样呈现“波腹”的形态,因此得名。
经线,探寻中国传统五色地理
中国传统地理学将东西南北中划分为五行,分别对应五色。其中中州居于地理中心,是万里长城的中点所在。中州标志着天人合一的最高成就,同时也是中华文明古代沿江黄战略要地,与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直接相连。古人为了将五色与中州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地表达出来,划定了一条东西方向的线,称为“经线”。
经线,也称正经线,是指地球表面上任意两个点之间经度最短的曲线,这两个点都处于同一时刻的本初子午线相交的平面,以及经度相差360度整数倍的任意两个点之间,通常用以贯穿地图两端的线,作为地球表面地理定位的标志线。
古代中国已经在地理学上了解了“经线”的概念,而在自然科学领域,人们则提出了诸如经度、纬度、定位等相关的概念和方法。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伟大的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所提出的“大衍之数”、“太极图”等概念,他将人类的自然科学地理学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峰。
经线,是人类从古至今的城市,乃至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础,而在现代世界中,时间和空间的概括已经不再是我们无法触及的范畴。
了解一下经线,中医中的重要概念
经线,中医理论中的重要部分,又叫经脉。其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《内经》中,归纳起来就是人体内输送血液和气的通道。人体内共有12个经脉,涵盖全身的重要器官和部位,其具体路径如下:
1、手太阳膀胱经:起于小指包间,止于头顶后颅下
2、手阳明大肠经:起于人中,至鼻翼,沿鼻孔下至迎香穴直至上唇
3、足阳明胃经:始于足大趾次趾间,下行至鼻孔,沿上唇至下颌骨,通颊车,出耳前,环耳后上项
4、手厥阴心包经:起于中指尖,向上至胸,与舌下络会,喉咙原来
5、足厥阴肝经:起于大拇趾侧爪甲旁,上行至合谷,沿内踝后缘后行至隆起处,绕过外踝上行,在膝股会会阳陵泉,沿股内侧上行,环至第十三肋末缘,上达肝脏
6、手少阳三焦经:起于小指次间指端,上行手背,进入颈项,抵颊下;再从耳前出发,上行额角,达前额为止
7、足少阳胆经:起于足外侧绕过胫骨头,下行至足跟,再循足内侧上行,沿心肺经行,出环跳;经颊部上达颞枕后角上,下止颔口部
8、手阳明大肠经:起于人中,至鼻翼,入下颌;沿口唇上行至鼻旁,从目内眦出发,沿足阳明胃经的轨迹上行至大椎,上达直肠,止于食道与降喉交会
9、足阳明胃经:起于足大趾次趾间,上行,环口唇,至鼻旁,到额,沿陶隐、肝俞,出丹田,上行,环脐,向膈上达肺,经咽喉直达_眼后甲而出
10、足太阳膀胱经:起于目内眦,顺着眶缘上行,到鬓角,上耳后至项下,出太阳穴
11、手少阴心经:起于心窝,向下贯膈入腹,出于胸中至咽喉;沿舌根会会肺经;沿喉咙内壁上行直至面颊,出额角入目内眦
12、足少阴肾经:起于足底涌泉,上行抵宋丹溪,沿股阴内侧上行至气冲,从腹中上达横膈,入肺联络,《从胸中出》,出肋下重阴,横行于关元之下,注会于膀胱经尿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