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為國內一家企業(yè)流水生產線上的配送機器人產品。 (資料圖片)
圖為配送機器人在湖南省長沙市經開區(qū)東方智造港內為企業(yè)配送午餐。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
內容提要:
2017年,中國送餐機器人市場規(guī)模只有0.2億元,而今年上半年已上漲到11.6億元。送餐機器人的運用真正實現了將“機械的工作交給機器人做”,推動著國內餐飲業(yè)的智能化轉型升級。
近年來,國內許多機器人廠家都開發(fā)出更先進的技術,提升送餐機器人的環(huán)境感知和運動控制能力,乃至做到“任意角度,遇障即停,隨轉即走”。
人機互動交流是消費者對送餐機器人的新需求,送餐機器人應更加人性化、智能化,更具溫度。
2020年第六屆中國人工智能大會8月30日在南京圓滿落下帷幕。會上,智能防疫、智慧交通、智能感知與交互、人與機器智能等專題論壇異彩紛呈;眾多應用于新領域、新場景的人工智能產品奪人眼目,彰顯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無限可能。在大會開幕式上,上海一家公司的智能末端配送站吸引了許多參觀者的目光。配送站包括智能機器人、數智化管理平臺和數據調度中心等,可為樓宇提供高效便捷的無接觸配送服務。
受疫情影響,無接觸配送及就餐成為今年的一種需求趨勢。隨之而來的,是送餐機器人在餐飲領域的上崗率提高,讓人們看到了更多人機協(xié)作的智能化新場景。
不僅是國內,安全便捷的中國送餐機器人在國外也備受好評。這一現象背后,是中國日趨成熟的人工智能和商用服務機器人技術。數據顯示,近五年,中國服務機器人行業(yè)增速高于全球平均增速,市場規(guī)模占全球比例超25%,未來發(fā)展?jié)摿薮蟆?/span>
將機械的工作交給機器人做
日本福岡市的一家連鎖餐廳在今年5月復工復產后,任用了來自中國的送餐機器人“PEANUT”。“PEANUT”每天盡職盡責地將菜肴送到顧客面前,并將需要回收的餐具運回后廚,大大減輕了工作人員的負擔,讓“中國智造”收獲了認可。
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早在2010年,世界上第一家以機器人服務為主題的餐廳就已在中國濟南出現,共有6臺送餐機器人在此服役。不過,這些送餐機器人還無法做到隨叫隨到,只能在預定的圓形軌道上前進,所以餐廳的桌子都是按照同心圓的形式擺放的。坐在軌道末端的顧客想要獲得食物,必須有足夠的耐心來等待。但即便如此,在當時,這家餐廳仍以其新奇性受到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。
此后,國內陸續(xù)有其他餐廳引進機器人,但送餐機器人真正實現降本增效并開始大規(guī)模興起則是在2016年后。
2016年以來,我國陸續(xù)出臺了一系列機器人專項支持政策,通過戰(zhàn)略引導推動智能技術的發(fā)展,為經濟高質量發(fā)展賦能。以5G、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,成為國家重點投入的發(fā)展領域。今年的《政府工作報告》還提出發(fā)展民生科技,科技創(chuàng)新的民生導向日益突出,預示著人工智能產品將越來越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場景中。
事實上,從2018年起,海底撈、美團等餐飲企業(yè)就紛紛上線智慧餐廳,開始批量使用送餐機器人。今年6月,碧桂園集團旗下首家全自動化餐廳也正式開業(yè)。從后廚到前臺接待再到地面配送等,所有服務均由機器人完成。與2010年相比,此時的機器人從外觀、種類到性能,都已迭代升級。這些機器人不僅行動靈活,而且工作效率極高:最快20秒即可出餐,每小時傳菜可達850盤。整個餐廳的機器人數量多達幾十個,最重要的是,其中不少是集團自主研發(fā)的成果。
從機器人主題餐廳到全自動化餐廳,從少數餐廳的新奇設備到餐飲企業(yè)引進機器人成為一個普遍現象,短短十年間,送餐機器人的市場接受度和需求度都在快速增長。
有相關機構做了統(tǒng)計,2017年,中國送餐機器人市場規(guī)模只有0.2億元,而今年上半年已上漲到11.6億元。
餐飲業(yè)存在大量重復性、機械性的勞動,送餐機器人的運用真正實現了將“機械的工作交給機器人做”,推動著國內餐飲業(yè)的智能化轉型升級。有人擔心,人工智能的發(fā)展會不會讓人類失業(yè)?對此,國內送餐機器人制造企業(yè)普渡科技的首席執(zhí)行官張濤表示:“就送餐機器人而言,機器人和服務員是一種協(xié)作而非替代的關系。機器人代替服務員傳菜這樣機械、重復、附加值低、勞累的工作,能夠將勞動力解放出來,讓服務員把更多精力和體力放在直接面向服務顧客上,提升他們的幸福度和自我價值實現感。”
機器人可將外賣直接送上樓
近年來,送餐機器人在國內餐廳頻繁亮相,除了疫情影響、人力成本變高等因素外,一個更重要的原因,是經過幾年的發(fā)展,國內送餐機器人技術日趨成熟,產品成本降低。畢竟,比起給客人帶來新奇體驗,好不好用、值不值得,才是衡量送餐機器人實力的最重要標準。
環(huán)境感知和運動控制是送餐機器人最為基礎的能力,其技術成熟度決定著機器人產品的應用落地程度。張濤表示,在室內配送領域,餐廳屬于較為復雜的場景,機器人需要面對客流量多、空間狹窄、障礙物多、效率要求高等難題。
記者注意到,2016年曾有媒體報道過這樣一則新聞:廣州一家餐廳的機器人服務員被老板“炒了魷魚”,原因是“不能端湯水太多的食物,而且只能沿著固定線路送餐,加上餐廳人員走動大,機器人不懂得躲閃,上菜容易灑落打翻,甚至造成安全事故。”
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?如今,在新一代機器人身上,這樣的問題是否還存在?
張濤說:“送餐機器人研發(fā)制造過程中的最大技術難關就是通行。餐廳的過道一般都很窄,而且設施復雜,還有人、物等動態(tài)障礙物,這需要導航、感應等技術的持續(xù)更新以解決客觀限制。早些年前的機器人基本是靠磁條導航,在工廠倉庫還好,在餐廳就不好用了,而且會影響餐廳的裝修和布局。后來,同步定位與建圖技術的出現解決了這一問題。但是一開始,機器人對餐廳過道寬度的要求還是比較高,要達到1.2米才行,后來這個距離被壓縮到1米,再后來壓縮到80厘米,目前由于技術提升,已經縮減至60厘米。”
記者了解到,為提升送餐機器人的環(huán)境感知和運動控制能力,近年來,國內許多機器人廠家都開發(fā)出更先進的技術。比如,將視覺攝像頭、激光雷達、編碼器等多種傳感器的結合,加上同步定位與建圖算法,可實現厘米級的即時定位,乃至做到“任意角度,遇障即停,隨轉即走”,即便遇到起伏路面、客流量大的情況也能適應。同時,機器人的容量、負重和穩(wěn)定性也得到極大提升,一些企業(yè)的回盤機器人一次可回收6桌餐具,回盤過程也不再會將食物傾灑至艙體外部。
目前,除餐廳外,一些寫字樓、商場、酒店、醫(yī)院等場所也開始使用機器人進行室內外配送。不久前,廣州市外賣騎手小李在給一家寫字樓內的張女士送餐時,就收到留言:“請將外賣由機器人送上來。”小李在機器人中錄入用戶手機號后四位和樓層信息,把包裹放入錄單口便離開。之后,機器人隨著人群進入電梯,自主呼叫目標樓層,把外賣送到張女士手中。張女士說,之前經常會在工作走不開的時候接到下去取外賣的電話,現在機器人可以直接送上樓了。
有人好奇,在寫字樓送貨,機器人怎么上電梯?原來,一些樓宇內的送餐機器人依托物聯網和云計算技術,通過無線網絡向云端系統(tǒng)發(fā)送乘梯指令,云端系統(tǒng)會向電梯控制器下發(fā)指令,電梯控制器點亮目標樓層按鍵,機器人就能上下電梯,整個過程無需人類協(xié)助,機器人之間互相還可以避讓。
人機互動體現國家技術實力
“小花生,小料去哪拿?”“請隨我來。”最近,在南京一家餐廳內,擎朗智能公司制造的服務生“小花生”以其智能化的互動交流得到用餐者的認可和喜愛。
人機互動交流,這是近年來消費者對送餐機器人的新需求,也是機器人服務員更像人的一個重要因素。相比過去充滿機械感的送餐機器人,現在的送餐機器人追求的是更加人性化、智能化,更具溫度。
2019年年底,普渡科技發(fā)布了首款全維感知送餐機器人“貝拉”。貝拉在外形上參考了貓的設計,更加有親切感。此外,它具備先進的交互功能,讓使用者能夠感受到類似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溫度。
根據官方網站介紹,貝拉擁有AI語音模塊、觸感反饋和表情反饋,會根據顧客的聲音、外貌、觸控互動等,通過語音、表情、光帶等多種方式給予回應,擁有比傳統(tǒng)送餐機器人更強大的情景對話的能力:摸它的耳朵時,它會說“好癢呀。”在過道里遇到行人,它會說“就讓你先走吧喵。”長時間觸摸打擾它工作時,它還會表現出不高興:“再摸就要禿了喵”。
人工智能與人類進行深層次互動不僅彰顯了科技的人文關懷,更體現了一個國家在該領域的技術實力。而在這場全球競賽中,中國的優(yōu)勢在于擁有海量數據和實踐經驗。
恒大經濟研究院院長任澤平等專家表示,人工智能需要做到“感知、思考、決策”,首先是需要足夠多、足夠好的原始數據對計算機進行訓練。得益于人口數量、互聯網滲透率、智能手機滲透率等,2018年中國擁有數據量7.6ZB,占全球數據總量的23.4%。隨著5G、物聯網等發(fā)展,通信設備接入數量和承載能力提高,終端消費者增多,預計中國的數據量將在2025年達48.6ZB,占全球數據總量的27.8%,這將極大的促進和豐富人工智能訓練,相關模型結構和結果也更精準。
今年3月,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官網向社會發(fā)布了包括人工智能訓練師在內的16個新職業(yè)。所謂“人工智能訓練師”,是使用智能訓練軟件,在人工智能產品使用過程中進行數據庫管理、算法參數設置、人機交互設計、性能測試跟蹤及其他輔助作業(yè)的人員。通俗來說,他們的工作目標就是教會機器人產品學會理解人類意圖,與人進行溝通。這一職業(yè)的出現,與中國人工智能技術在人機互動方面的快速發(fā)展以及在實際場景中的大量應用密不可分。
資料顯示,雖然西方發(fā)達國家的基礎性創(chuàng)新相對中國有先發(fā)優(yōu)勢,但在應用型創(chuàng)新上,中國的時間卻更為超前。一方面,國內中游的硬件應用型的科技公司比國外更繁盛;另一方面,隨著中國許多行業(yè),比如餐飲行業(yè)標準化、集約化、機械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的同時加速,多種因素的疊加導致智能餐廳、智能酒店等新模式更容易快速應用和發(fā)展。
以上就是關于"機械的工作交給機器人做——人機協(xié)作還有哪些無限可能"的詳細介紹了,更多內容關注博智達直線電機官網其他資訊!